首页 -  企业文化 -  专家风采

专家风采

穆钧:运用科技创新成果走在脱贫攻坚的前列

穆钧,现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生土建筑中心主任,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中国区负责人等职务。

穆钧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村镇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保护、传统建造技术革新应用、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在研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1部。主持开展的系列科研及其成果转化实践项目,先后获得20余项国内外知名专业奖项,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北京长城学者CCTV2016年度十大三农人物、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第十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等称号或奖励。

扎根基层 走在脱贫攻坚的前列

以农户为主体的自组织施工是我国乡村普遍存在的农宅建设模式。而在贫困农村地区,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教育、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品质和房屋安全质量,是扶贫攻坚工作长期面临的核心挑战。在此背景下,穆钧自2004年赴香港留学深造,2010年回到内地任教至今,始终坚持将贫困农村房屋建设作为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穆钧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长期深入贫困农村基层,足迹遍布西部乡村,深入调研或驻点工作的村落多达300余个。这些经历使穆钧深刻地理解到我国贫困农村建设真正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挑战,也获得了探索技术解决路径的第一手资料。其长期扎根农村的奉献精神和对农村建设事业的突出贡献。CCTV新闻频道、CCTV农村农业频道、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穆钧及其团队开展的扶贫建设工作,CCTV记录片频道制作的《家园》也将其作为代表典型进行报道,穆钧先后受邀在一席”“网易公开课进行专题演讲,并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获得“CCTV年度十大三农人物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探索符合农村发展现状的绿色建筑路径

穆钧在香港留学深造期间,深入黄土高原贫困农村,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测试分析,科学论证了以生土为代表的传统建造技术具有常规技术难以比拟的生态性价比和现代应用潜力。以此为基础,穆钧作为驻场建筑师,在甘肃省庆阳市毛寺村连续驻守一年,与村民同吃同住、互为师友,带领村民工匠将传统营建经验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完成了公益项目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现场设计与施工建设。建成后的新校舍实现了全年近零能耗的生态效益,而其造价仅为当地常规建筑的2/3,充分证明绿色建筑并非仅意味着高造价高技术,通过改良传统建造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因地制宜且经济实用的绿色建筑目标,这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贫困农村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该项目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亚洲最具影响力最高荣誉设计大奖、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等多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并与鸟巢、水立方等5个中国大型项目同时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建筑奖,得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穆钧及其团队在全国开展的示范推广与实践项目分布

自力更生 与村民一起重建家园

5·12汶川地震后,针对偏远贫困农村居民重建家园面临的普遍问题,受住建部委托,穆钧作为项目负责人发动组织香港和内地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开展了以四川省会理县马鞍桥村为基地的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遵循授之以渔的理念,穆钧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率队通过发动和组织村民开展示范建设进行技术培训,并协助全体村民利用震后废墟就地取材,采用邻里互助的传统组织模式,累计仅用了三个月便自力更生完成了家园重建。村民自主兴建的新型夯土农宅,不仅满足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而且其舒适性和节能效益远优于当地震后统建的常规砖混结构农宅,而其造价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团队基于成果总结编写出版的技术指导图册,通过建设系统被发放到类似农村地区,对于转变认识误区、科学指导灾后重建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该项目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香港2010年度环保建筑大奖等专业奖项。

开创中国生土建筑研究新局面

传统生土民居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至今仍有至少6000万人口生活于其中,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贫困农村地区。但因其在房屋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存在的固有缺陷,传统生土民居长期被视为农村危房,甚至是贫困落后的象征。

2010年穆钧回到内地任教后,针对生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夯土建造技术,通过广泛的田野考察积累,首次将现代生土材料优化原理引入我国农村,研发出适合于贫困农村地区的系列新型夯土建造技术及其机具系统,有效克服了传统夯土的固有缺陷。以此为基础,在住建部的推动下,穆钧采用指导和动员农村工匠带领当地村民的组织模式,在甘肃、湖北、河北、新疆、江西等具有生土建造传统的17个省或直辖市完成了近200项示范建设,试验检测证明新型夯土民居可满足我国8度地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而其平均造价仅为当地常规砖混结构民居的2/3,其施工能耗与碳排放分别仅为后者的1/41/5,显现出突出的生态性价比和良好地域适应性。该成果对于广大具有生土建造传统的贫困农村地区的房屋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深远且实质性的推动意义,目前已被列为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传统村落保护重点推广技术。穆钧推动的以马岔村为基础的全国性示范工作,获得2019年度联合国人居署颁布的世界人居奖,并第三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在穆钧团队的努力下,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活馆等大型公建项目,并对4个县级施工企业和2个国家特级施工企业进行了培训与推广。

马岔村活动中心

积极推动教育与慈善公益事业

鉴于团队在农村扶贫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香港特区政府和住建部的支持下,穆钧作为创始成员与香港的仁人志士,于2007年共同创立了无止桥慈善基金,旨在发动陆港两地的大学生深入内地贫困农村,利用专业所学协助当地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穆钧作为项目委员会主席,先后发动国内外30余所高校志愿者,深入西部贫困农村,利用科研成果指导并与当地村民共同开展农宅、社区中心、基础设施等扶贫建设项目达50余项,受益村民8万余人,培养农村工匠1200余名,参与大学生4000 余名。该系列扶贫工作,不仅推动了扶贫建设的发展,而且对青年一代的沟通交流、素质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祖国认同感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穆钧所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交叉创新一等奖和中国建筑传媒奖组委会特别奖。